首页

国产玫瑰女王sm迅雷链接

时间:2025-05-26 01:52:14 作者:“文艺作品中的反法西斯战争”主题活动在沪举办 倡导弘扬国际合作精神 浏览量:55648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代表委员履职故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铸就大国工匠

  “目前咱们的电驱系统覆盖了多少功率等级?”“现在还遇到哪些问题?”

  刚步入2024年,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院试制所高级技师杨永修就来到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新能源电驱动实验室,向技术人员细致询问。站在机床旁,他一边听,一边用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要抓紧时间收集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为今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建议做最后的修改和完善。

  2010年,杨永修进入中国一汽技术中心,成为一名数控技术工人。如今,他成长为集“央企楷模”“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大国工匠。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独创的“三步操作调试法”提升效率70%以上,累计攻克超硬材料加工等130多项技术难题,发表技术专利18项,为企业节约创造价值千万余元。

  2023年,杨永修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走进高校、深入企业、沟通职工……履职路上,他步履不停。走访调研中,他发现,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但相比世界科技强国,我国在新能源领域仍有一定差距。

  “比如,当前新能源汽车在低温条件下性能大幅降低,续航里程、输出功率大幅衰减,而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冬季环境温度低,低温周期长,导致一些消费者在购车时不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需要技术创新提升新能源汽车低温条件下的性能。”杨永修说。

  这些新能源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被杨永修写进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加强新能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攻关的建议》中。在这份建议里,他特别提到,要加大新能源领域技术研发投入,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新能源技术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高层次人才集中在传统能源领域,人才转型的内驱力和外驱力不足。此外,创新人才的流失也比较严重。”谈及创新人才培养,杨永修有些忧心,“建议国家制定创新人才的奖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保护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针对紧缺的人才进行定向培养。”

  如何更好地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是杨永修近年来思考最多的问题。2023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3份建议,其中两份都与人才培养紧密关联——“推进新能源汽车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职业本科建设,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建议提交后,他很快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电话或书面回复,这让他履职的干劲更足了。

  如何更好地履职?一年来,杨永修对此有了愈加深刻的体会。“我从一线中来,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带到全国两会上去。”这位一线工人语言朴实,“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还要提高站位、扩宽视野,关注的声音要再多一点,调研的范围要再广一点。”

  今年,杨永修准备了5份建议,聚焦构建职业本科优质就业渠道,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吉林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本科大学,实施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助力东北乡村振兴项目等。“我正在抓紧时间打磨。”杨永修说。

  采访中,杨永修高兴地给记者分享了几个好消息——2023年10月,他的团队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徒弟们还包揽了长春市2023年职工技能大赛数控铣工比赛的前6名。

  “2023年,团队新加入了9位成员,不少是‘00后’。”杨永修说,“技能人才队伍不断迎来新鲜血液,是个好兆头。”

  卢越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增设专营外币兑换机构及设施 可换币种超40种

要致富,先修路。在基础设施保障方面,重庆大学教授白涌滔以特大跨桥梁为例,在建设、维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建议,希望加快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交通领域的融合发展,“希望用更多的路连接起这个区域的人民。”

联播+丨多彩中国年 澎湃中国经济新活力

运城的视野不仅仅限于盐湖,他们正以更大的魄力布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启动总投资达6223.36亿元的“双十工程”,黄河、汾河、涑水河、中条山、峨嵋岭“五条绿色走廊”建设如火如荼,而“一泓清水入黄河”系列工程的实施,更极大改善了黄河“几字弯”最后一拐的生态环境。

国台办:《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将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公报》全面客观地反映了珠江片(不含红河,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下同)水资源演变情势和开发利用现状,揭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 “文化+旅游”为假日经济注入勃勃生机

“中南要做团结合作的引领者。”南非《非洲时报》总编辑马哈沙·兰佩迪对这一论述印象深刻。他说:“南中关系已经成为非中关系、南南合作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南非和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牢固,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能源转型等领域有广阔的合作发展前景。目前,赴南非投资的中国企业日益增多,南非特色产品也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相信南中合作共赢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大学生“拍照小队”为山村老人留下影像记忆

湘江之畔,古韵新风。始建于明朝的建筑“万楼”,如今成了湘潭新人们步入婚姻殿堂的“见证者”。自2023年雨湖区民政部门在万楼景区设立古楼婚姻登记中心以来,已有1000多对新人在这里“领证”。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